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知识百科 - 正文

仅利用30行Python代码来展示X算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采 时间:2020-11-27 14:39:59
文档

仅利用30行Python代码来展示X算法

仅利用30行Python代码来展示X算法:假如你对数独解法感兴趣,你可能听说过精确覆盖问题。给定全集 X 和 X 的子集的集合 Y ,存在一个 Y 的子集 Y*,使得 Y* 构成 X 的一种分割。 这儿有个Python写的例子。 X = {1, 2, 3, 4, 5, 6, 7} Y = { 'A': [1, 4, 7], 'B
推荐度:
导读仅利用30行Python代码来展示X算法:假如你对数独解法感兴趣,你可能听说过精确覆盖问题。给定全集 X 和 X 的子集的集合 Y ,存在一个 Y 的子集 Y*,使得 Y* 构成 X 的一种分割。 这儿有个Python写的例子。 X = {1, 2, 3, 4, 5, 6, 7} Y = { 'A': [1, 4, 7], 'B


假如你对数独解法感兴趣,你可能听说过精确覆盖问题。给定全集 X 和 X 的子集的集合 Y ,存在一个 Y 的子集 Y*,使得 Y* 构成 X 的一种分割。

这儿有个Python写的例子。

X = {1, 2, 3, 4, 5, 6, 7}
Y = {
 'A': [1, 4, 7],
 'B': [1, 4],
 'C': [4, 5, 7],
 'D': [3, 5, 6],
 'E': [2, 3, 6, 7],
 'F': [2, 7]}

这个例子的唯一解是['B', 'D', 'F']。

精确覆盖问题是NP完备(译注:指没有任何一个够快的方法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意即多项式时间 找到答案)。X算法是由大牛高德纳发明并实现。他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实现技术叫舞蹈链,使用双向链表来表示该问题的矩阵。

然而,舞蹈链实现起来可能相当繁琐,并且不易写地正确。接下来就是展示Python奇迹的时刻了!有天我决定用Python来编写X 算法,并且我想出了一个有趣的舞蹈链变种。
算法

主要的思路是使用字典来代替双向链表来表示矩阵。我们已经有了 Y。从它那我们能快速的访问每行的列元素。现在我们还需要生成行的反向表,换句话说就是能从列中快速访问行元素。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把X转换为字典。在上述的例子中,它应该写为

X = {
 1: {'A', 'B'},
 2: {'E', 'F'},
 3: {'D', 'E'},
 4: {'A', 'B', 'C'},
 5: {'C', 'D'},
 6: {'D', 'E'},
 7: {'A', 'C', 'E', 'F'}}

眼尖的读者能注意到这跟Y的表示有轻微的不同。事实上,我们需要能快速删除和添加行到每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使用集合。另一方面,高德纳没有提到这点,实际上整个算法中所有行是保持不变的。

以下是算法的代码。

def solve(X, Y, solution=[]):
 if not X:
 yield list(solution)
 else:
 c = min(X, key=lambda c: len(X[c]))
 for r in list(X[c]):
 solution.append(r)
 cols = select(X, Y, r)
 for s in solve(X, Y, solution):
 yield s
 deselect(X, Y, r, cols)
 solution.pop()
 
def select(X, Y, r):
 cols = []
 for j in Y[r]:
 for i in X[j]:
 for k in Y[i]:
 if k != j:
 X[k].remove(i)
 cols.append(X.pop(j))
 return cols
 
def deselect(X, Y, r, cols):
 for j in reversed(Y[r]):
 X[j] = cols.pop()
 for i in X[j]:
 for k in Y[i]:
 if k != j:
 X[k].add(i)

真的只有 30 行!
格式化输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前,我们需要将输入转换为上面描述的格式。可以这样简单处理

X = {j: set(filter(lambda i: j in Y[i], Y)) for j in X}

但这样太慢了。假如设 X 大小为 m,Y 的大小为 n,则迭代次数为 m*n。在这例子中的数独格子大小为 N,那需要 N^5 次。我们有更好的办法。

X = {j: set() for j in X}
for i in Y:
 for j in Y[i]:
 X[j].add(i)

这还是 O(m*n) 的复杂度,但是是最坏情况。平均情况下它的性能会好很多,因为它不需要遍历所有的空格位。在数独的例子中,矩阵中每行恰好有 4 个条目,无论大小,因此它有N^3的复杂度。
优点

  • 简单: 不需要构造复杂的数据结构,所有用到的结构Python都有提供。
  • 可读性: 上述第一个例子是直接从Wikipedia上的范例直接转录下来的!
  • 灵活性: 可以很简单得扩展来解决数独。
  • 求解数独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数独描述成精确覆盖问题。这里有完整的数独解法代码,它能处理任意大小,3×3,5×5,即使是2×3,所有代码少于100行,并包含doctest!(感谢Winfried Plappert 和 David Goodger的评论和建议)

    文档

    仅利用30行Python代码来展示X算法

    仅利用30行Python代码来展示X算法:假如你对数独解法感兴趣,你可能听说过精确覆盖问题。给定全集 X 和 X 的子集的集合 Y ,存在一个 Y 的子集 Y*,使得 Y* 构成 X 的一种分割。 这儿有个Python写的例子。 X = {1, 2, 3, 4, 5, 6, 7} Y = { 'A': [1, 4, 7], 'B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