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余粮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随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中小银行想临时“吃大户”的路子越走越窄。
2、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3、如今,村里家家户户有余粮,村级道路通畅,温室大棚发展很快,人们搞舍饲圈养的热情高涨。
4、家有余粮不着急,灾荒面前不发愁;国有资源国强盛,恐慌焦虑不会有。勤俭节约走坦途,奢侈浪费到尽头。世界勤俭日,愿你未雨绸缪,拒绝浪费,勤俭持家!
5、私家粮栈干脆关闭,准备将余粮留下自家度日。
6、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是基础,粮食收…
7、木香、禹余粮、石膏、防风、常山、栀子、海藻、甘松等。
8、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
9、其三各家虽不富裕,但户有余粮,其四是民风淳朴,没有好凶斗狠,无理无法之徒。
10、在当前产区油厂库存不足面临无料加工、市场上陈豆余粮较少而国储胀库的情况下,市场也在期盼国储豆的抛售。
11、拉倒吧,前段时间被丰岛那孙子折腾一番,我们虎踞岭的余粮也不多!
12、我们刚够自己吃的,没有余粮,我们不交农业税了,但生活也没变得好多少。
13、我们走进一家茶馆,屋里蛛网密布,泥地上有粪污,墙角垛着一袋袋粮食,说明这店主有不少余粮过年。
14、如今,在李志业的带领下,甘沟滩村户户有余粮,村级道路通畅,白色的塑料大棚点缀山乡,人们搞舍饲圈养的热情高涨。
15、每家农民都贮藏着许多余粮。
16、今天除夕夜,吃饺也吃鱼。吃吃水饺交好运,吃得鱼来多余财。愿你余粮吃不尽,余财用不完,余额总增涨,余力使不尽,余乐多多多!除夕快乐!
17、还有了余粮,官库岁入增加了十数万斛,真正做到了“官既足而民有余”。
18、目前,黄土高原区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村庄,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19、……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全大队社员有存款二万五千多元。
20、主公,平原地广民稀,可开辟一地以屯田,安置裁撤之兵士,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以余粮资军。
21、等待发工资的同志你们伤不起:度日如年,有木有?余粮要断了,有木有?水电费还等着交,有木有?信用卡,也要还不上了,有没有?
22、访谈中聂振邦说,粮食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粮食收购,千方百计抓好粮食收购工作,确保农民手中的余粮以合理价格及时变现。
23、余粮收集制是战时主义措施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术界批评较多的事件。
24、有朋友向你借钱:那不成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25、临走前,万里嘱咐严俊昌要把地种好,接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教训,不要卖粮过头,要做到“户户有余粮”。
26、如果没有余粮可用,农民就不能自给自足。
27、一个农民必须要有余粮才能持续养活自己和家人。
28、为了救援灾区的孩子,他把储积的余粮全都卖了。
29、这就使人联想到苏联的新经济,变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经济破产的尴尬局面。
30、一个农民必须要有余粮才能养活自己及家人。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