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的原因有哪些/腹泻的治疗方法
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1次,个别人每天排便2~3次或每2~3天1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天排出的粪便平均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天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病因】
(一)急性腹泻
病程多不超过3周。
1.食物中毒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性腹泻。其中轮状病毒是小儿秋季腹泻常见的病原菌。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便、腹泻。
(3)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内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便、腹泻。
(4)旅行者腹泻:是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数为感染所致,病原体常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
(5)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内常致腹泻。
(二)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
1.肠道感染性疾病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APU-Doma);⑤胃泌素瘤、类癌、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等。
4.小肠吸收不良①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②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5.运动性腹泻由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药源性腹泻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山梨醇等。
【诊断方法】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例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如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剂检查和(或)直肠镜、结肠镜检查。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像学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黏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
【用药指导】【伴有下列情况时的禁用、慎用、忌用、少用药】
(1)当患消化性溃疡,需要抗酸药与抗消化性溃疡药时:禁用氧化镁[又名煅制镁、重质氧化镁(本症慢性者)]。
(2)当避孕,需要避孕药时:禁用双炔失碳酯(又名53号抗孕探亲片、53号探亲避孕药、复方双炔失碳酯片)。
(3)当使用中草成药时:忌用保赤散。慎用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