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习字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雁道长在道观敏而好学,持戒守律,习字练琴,样样刻苦,最终得心应手。
2、你得结合语言环境来学习字词。
3、这顿打没有白挨,慈禧于读书习字上更加努力,这为她此后为咸丰帝协理朝政提供了前提。
4、书正楷,习字首先要笔正。读正经,孔孟精华常默诵。树正气,廉正本领要过硬。扬正风,道德模范人人敬。传正宗,中华文明千秋颂!
5、我可以给一个习字簿给苏洋吗?当然可以给你。
6、上华语课时,我们听老师讲课,和同学练习对话和写习字。
7、周上彪来到杭州犹鱼得水,二叔亲自教周上彪武功,空闲时间教他读书习字。
8、书架上有很多书,有连环画、练习册、故事书,和习字帖。
9、如不尝试,又怎知不行,俺当年心性浮躁,偶遇一高僧,其让俺习字画画,到如今倒也可以消愁解闷。
10、而且,他四岁搦管习字,书法自有幼功为底子的。
11、幼拜师郑诵先习字,长投李苦禅门下学画。
12、李璇漠然回应,见身旁桌子上习字的人手边有一支曲笛,便笑“我们很快便知…”。
13、又因为关家横祸皆因比武而起,所以禁止关兴宝学武,请了个教书先生,教他读书习字。
14、他除了为女儿聘请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弹琴绘画,还特意为她聘请了英语老师让她学习英语。
15、他少时习字,青年时期方入碑贴,楷行初学赵孟頫,后对魏碑心摹手追,犹对隶书情有独钟。
16、他省吃俭用,买了墨和笔头儿,背着家人,开始习字。
17、想那沈谢自幼拜得名师教诲,日日勤于练习,而少爷习字不过五载,不如也属常事。
18、在授徒中有习字课,传授书法艺术,自己也日习千字。
19、葛小舟、郑锡三特别重视习字课,从对学生扶手润字开始,经过描红、写映本、临帖几个过程,使他们的书法颇具规范。
20、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21、提供候选字、同音字、前后相关字、联想词库、学习字串、字典、发音、全能键盘、特殊符号表、笔迹教学等功能,手写输入轻松自如。
22、概诸家所言,备述建聪先生学书之不易,自童髫时勤习字帖,粗弄刀刻,忙碌劳顿,春秋易季,几无中断,凡四十余年矣。
23、我的目光不时地离开习字纸向上看。
24、现今,日本仍重视书法习字课,足以看出他们的智慧,而我们却轻易丢弃这一传统,值得反省。
25、历来流传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也是说张芝习字的故事,后世有误传为王羲之的。
26、幼年的吴良行时常在父亲的教导下习字。
27、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是次习字展写的序中说,广东自古就出文化高手,选宁的书法正如古人认真的提倡,格局严谨,用笔郁沉,十分讲究。
28、我可以有习字簿吗?是的这个习字簿给你。
29、“手写印刷体”随之上了热搜,网友对能写出如此“逆天”文字的人表示叹服,并感慨这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纷纷也晒出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习字本。
30、每个星期,我都会花上十多个小时听录音,读书和写习字。
31、周儿眼下日渐长进,虽不能出口成章,下笔有神,但读书习字实已无大碍。
32、帮助学生学习字母,练习笔顺、著色,并藉由图片帮助幼儿记忆。
33、五岁起,即在父亲的熏陶下摹帖习字,凡四十余年临池不辍,故斋号曰“砚耕堂”。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