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颇似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这种源于旧普鲁士陆军的操演步伐,因士兵在行进时颇似一只走路的公鹅而被戏称为“鹅步”。
2、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3、回回豆子,李时珍说是豌豆,不确,应为鹰嘴豆,鹰嘴豆是豌豆的一种,但颗粒小,中国所产品种尤小,近似芝麻,果实上有个怪异的钩状物,颇似鹰头。
4、长者身侧坐着一位美妇,年四十有余,雍容华美,矜重端庄,相貌与宇文琴颇似,眉宇间比宇文琴又多了几分成熟与妩媚。
5、唉,“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6、领头一个金戈铁甲,身披红袍,一脸毛渣胡须颇似威猛的头目将领调转马头,手持双锏喝道“孽障!怎敢如此猖狂?看老夫且取你贱命……”。
7、姬傲剑已经意识到武林世家的势力极大,自己颇似有着丹书铁券的柴大官人,一定程度上已经是阶层了。
8、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党员具备的美德。
9、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10、奥特曼的招牌动作颇似举手。有次他去学校进修,课上坐姿标准,两手交叠平放在胸前,突然他发问,就笔直地举起了右手,一道光闪过,老师挂了。
11、这些壮丽的冷氢云颇似夏日午后的积雨云。
12、眼前的景象颇似一幅中国画:溶溶的月色,悠悠的江水,卖粥的小艇,“长须”轻拂的古榕,寒光闪闪的古炮,耍拳弄棒的人们……啊,鹅潭的夜色真美,那是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
13、“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14、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压倒你的对手角逐,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15、七分绵软中又带着三分风骨,颇似江南繁华烟雨之地的吴中软调,与耿直硬朗的巴人方言相比,江南的语调更适合用来诵读诗经典籍。
16、犹如甜蜜浆果,口感柔和,淳厚,酒龄虽然不长,但由于恰到好处的成熟度使其口感颇似一款年份悠长的佳酿。
17、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18、我收藏两块很小的风棱石,呈深深的黑褐色,又扁又圆,宛如伞盖,颇似蘑菇中的“干香菇”。
19、大贤虎变愚莫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20、喝出来的年终奖颇似“嗟来食”。
21、其余人颇似棋逢敌手,恶战连连。
22、此处山岭,怪石嶙峋,陡峭无比,常年青翠欲滴,云雾萦绕,颇似仙境。
23、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党员具备的美德”。
24、原来明朝的白银多为九五成色,色带微红,此时已为明末,经济混乱,白银掺假之风更甚,似这种千足银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难得一见,颇似皇宫御制之物。
25、原来是冷藏箱,我们离开旅店时,同行那家的女主人将箱子塞得满满的,她颇似我母亲,园园的脸蛋,待人友善。
26、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也有初露锋芒的新人,颇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
27、希尔说:"这一进程颇似电视游戏,随着层次越来越高,困难会越来越大。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