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江华毛尖介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3-06-30 23:40:12
文档

江华毛尖介绍

江华毛尖是一种产自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绿茶。它是永州市重点保护的传统名茶之一。江华毛尖的制作以手工为主,采用嫩叶、肥壮、带芽叶,经过蒸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江华毛尖的外形呈卷曲形,芽叶匀整,毫尖直立。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幽,口感甘醇回甘。江华毛尖的特点是品质保持较为稳定,不易变质,保存期较长。江华毛尖被誉为湖南茶之王,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茶叶评比大奖,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推荐度:
导读江华毛尖是一种产自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绿茶。它是永州市重点保护的传统名茶之一。江华毛尖的制作以手工为主,采用嫩叶、肥壮、带芽叶,经过蒸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江华毛尖的外形呈卷曲形,芽叶匀整,毫尖直立。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幽,口感甘醇回甘。江华毛尖的特点是品质保持较为稳定,不易变质,保存期较长。江华毛尖被誉为湖南茶之王,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茶叶评比大奖,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江华毛尖是一种产自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绿茶。它是永州市重点保护的传统名茶之一。江华毛尖的制作以手工为主,采用嫩叶、肥壮、带芽叶,经过蒸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

江华毛尖的外形呈卷曲形,芽叶匀整,毫尖直立。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幽,口感甘醇回甘。江华毛尖的特点是品质保持较为稳定,不易变质,保存期较长。

江华毛尖被誉为湖南茶之王,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茶叶评比大奖,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江华毛尖的制作工序

江华毛尖产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当地把茶树分为两类,一类为苦茶,另一类为甜茶。江华毛尖系用从甜茶树上采摘的芽叶制成,品质别具风格:外形条索紧结卷曲,翠绿秀丽,白毫显露,晶莹如珠;内质香气清高芬芳,滋味特别浓醇。由于在加工过程中,采用重揉、全炒,叶组织破碎较多,第一次冲泡,水浸出物浸出竟达浸出物总量的55%,所以第一次冲泡液,滋味异常浓烈。当地人民常用此茶医治“积热、久泻”和心脾不适之症。江华毛尖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已被列为贡品。在长期实践中,当地茶农摸索出了一套制茶经验,认为讲究“金、木、水、火、土”是制好江华毛尖的技术关键。

“金”是指炒茶用的铁锅,认为炒好茶,首先锅要薄,质地均匀、光滑、新锅要热油处理;

“木”是指炒茶用的燃料,要求干透,升温降温容易控制;

“水”是指锅要用清水洗净;

“火”是指炒茶的火温要适当,该大则大,宜小则小,所谓“炒茶容易烧火难”,足见炒茶火候的重要

“土”是指不同土壤生长出来的茶芽,在炒制时的火温、时间、手势均应有所区别。

江华毛尖的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摊凉、揉捻、复炒、摊凉、复揉、整形和足干八道工序。

杀青在平锅进行,杀青出锅后,须经摊凉,以散热气,防止闷黄。摊凉后的杀青叶置于揉板上重揉5~6分钟,待茶汁揉出后,置于100℃左右的锅内进行复炒,炒到茶叶五成干时,出锅摊凉,稍经复揉后,投入温度为60~80℃的锅内进行整形,这是决定江华毛尖品质特色的重要工序。

茶叶投入锅中后,略加翻炒,待茶叶受热回软时,用双手边翻拌,边搓条,如此反复进行约30分钟,待茶叶含水量达15%左右,此时茶条已紧细、翠润、显毫。最后将茶叶移入锅温为50~60℃的锅中,轻轻翻炒,直至足干。

成茶色泽光润,茸毛呈银珠形点缀在茶条之上,外形别具一格,十分美观。

江华毛尖的生态环境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位于南岭北麓,潇水上游,湖南省的最南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接壤。处东经111°25′45”~112°10′5”,北纬24°38′23″~25°15′45″之间。

江华毛尖茶,产于湖南最南端的江华县,是中国历史名茶。

江华县地处五岭山脉之一的萌堵岭余脉,海拔多在1000米~1500米,苍峰入云,林荫如盖。茶区土壤多为紫沙土,土层疏松深厚,富含磷和有机质,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茶地周围,林木丛生,荫蔽高。

毛尖是绿茶还是红茶

毛尖是绿茶还是红茶?

毛尖品种很多,各地都有出产,一般是绿茶,为非发酵茶。

毛尖,属于绿茶或黄茶的一个子产品,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茶青炒制后命名为毛尖。较著名的有古丈毛尖、白马毛尖、沩山毛尖、都匀毛尖、信阳毛尖、大庸毛尖、 合箩毛尖、秀山毛尖、赣州上犹毛尖。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

毛尖,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适宜茶树的生长。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 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毛尖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该地区山势高峻,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高档毛尖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毛尖茶色泽嫩绿隐翠,香气清高带熟栗子香,滋味浓厚耐泡,叶底细嫩绿亮。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采晚,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毛尖白马毛尖

白马毛尖产于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与云溪河畔的黄金井相汇,因此而得名。品质特点:其外形是,条索紧结壮实匀净稍弯曲,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其内质是冲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鲜爽,汤色清彻明亮,叶底嫩绿均匀。1991年,被评为湖南省级名茶。

毛尖圣地毛尖

圣地毛尖,条索圆滑紧细,毫尖显露有光泽,汤色碧绿明亮,鲜嫩清香,滋味甘醇。是一种产于广西贵港大小平天山一带的圆条形炒青绿茶。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青锅、揉捻、烘干、筛选、复香制成。分特级、一至四级。

毛尖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水沩山的沩山乡。此茶类属于黄茶类。外形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透亮,松烟香气芬芳浓郁,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毛尖茅坪毛尖

茅坪毛尖,又称大庸毛尖,是中国著名绿茶之一,属不发酵茶,产于湖南大庸市。大庸县位于湘西二武使山北,遭水上游,多崇山峻岭,常年云雾镣绕,霞光漫射,最宜种茶。早在明代,所产茶叶就列为全省四大贡茶之一。但历来只做青茶和红茶。前贡茶已失传,“四人帮,横行时,茶叶生产也多年徘徊不前,为了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恢复已失传的珍品,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我们在1979年春茶时期,清明后到谷雨前,进行试制获得成功,创制出了大众化名茶——大庸毛尖。

毛尖江华毛尖

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江华毛尖,生产区集中顺牛牯岭、岭东的大圩开源冲、两岔河一带的云雾山腰和溪谷之傍,那里苍峰入云,林荫如盖,云雾潦绕,真可谓"高山云雾出好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名茶--江华毛尖。

江华毛尖产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著名的五岭山脉之一的萌堵岭余脉分布全境,苍峰入云,林荫如盖。

江华茶树有苦茶和甜茶之分。

江华毛尖,由甜茶采制而成,品茶风格独具特色,当地人常用此茶医治积热、久泻和心脾不适之症。江华毛尖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已被列为贡品。

毛尖属于什么茶

毛尖属于绿茶或黄茶。

毛尖是绿茶或者黄茶中的一个品种,原材料是茶树上长出的幼芽,将其连着最近的一片叶子一起摘下,经过筛选、摊放、生锅、熟锅、并反复烘干摊凉三次后,才能制成毛尖茶,其茶汤碧绿、口感香浓。毛尖的品种较多,按地区可以分为信阳毛尖、白马毛尖、圣地毛尖、茅坪毛尖以及江华毛尖等品种。

其中信阳毛尖产自河南信阳,白马毛尖产自白马山支脉,圣地毛尖产自广西,茅坪毛尖产自湘西。毛尖,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

信阳毛尖最为出名

它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该地区山势高峻,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高档毛尖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毛尖茶色泽嫩绿隐翠,香气清高带熟栗子香,滋味浓厚耐泡,叶底细嫩绿亮。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

喝江华毛尖的方法江华毛尖怎么喝

1、泡茶的水温:江华毛尖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泡茶。如果用沸水直接冲泡,会使茶的叶色和汤色变黄,茶芽无法直立,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遭到破坏,使茶的清香和鲜爽味减少,观赏性降低。所以,应该采用晾至80℃左右的费水冲泡。特级江华毛尖,用晾至70℃左右的沸水冲泡就可以了。

2、茶与水的用量:建议以每克茶泡50—60毫升适温沸水为好。按“浅茶满酒”的习惯要求,通常一只200毫升的茶杯,冲上150毫升的适温沸水,放3克左右的茶就可以了。

3、泡茶时间的长短:茶经沸水冲泡后,最先从茶中浸出来的是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等,一般3分钟,茶汤饮起来已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刺激味;之后,茶多酚物质陆续浸提出来,虽然鲜爽味减少,但苦涩味等相对增加。

4、冲泡次数:一般绿茶第一次冲泡后,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已占总可溶物的55%左右;第二次冲泡浸出物为总可溶物的30%左右;第三次冲泡为10%左右;第四次冲泡只有1%-3%,其实就是白开水了。所以,一般说来,江华毛尖茶最好冲泡2—3次。

江华毛尖的礼节

心灵美所包含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均可从恭敬的言语和动作中体现出来。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1.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

2.坐式鞠躬: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3.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时,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对答表示。伸掌姿势就是:四指并拢,虎口分开,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的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毛尖产地

毛尖的产地主要在我国信阳、茅坪、沩山、都匀、秀山、黄山、竹溪、雪峰山脉的白马山支脉、广西贵港、江华瑶族自治县、古丈、湖南沅陵官庄的介亭、黄金坪一带、岳麓、桐柏山区、广东信宜三唛顶十丈坑一带等地方。毛尖属于绿茶或黄茶的一个子产品,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茶青炒制后命名为毛尖。

毛尖在采摘时,需要按不同品种的鲜叶进行分级。晴天叶与雨水叶、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鲜叶分别用网眼竹编筛子分别盛放,然后将碎叶及其他异物剔出筛子。

江华毛尖如何冲泡

1、泡茶的水温:江华毛尖宜用降温以后的沸水泡茶。应该采用晾至80℃左右的费水冲泡。特级江华毛尖,用晾至70℃左右的沸水冲泡就可以了。

2、茶与水的用量:建议以每克茶泡50—60毫升适温沸水为好。按“浅茶满酒”的习惯要求,通常一只200毫升的茶杯,冲上150毫升的适温沸水,放3克左右的茶就可以了。

3、泡茶时间的长短:茶经沸水冲泡后,最先从茶中浸出来的是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等,一般3分钟,茶汤饮起来已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刺激味;之后,茶多酚物质陆续浸提出来,虽然鲜爽味减少,但苦涩味等相对增加。

4、冲泡次数:一般绿茶第一次冲泡后,茶汤中的水浸出物已占总可溶物的55%左右;第二次冲泡浸出物为总可溶物的30%左右;第三次冲泡为10%左右;第四次冲泡只有1%-3%,其实就是白开水了。所以,一般说来,江华毛尖茶最好冲泡2—3次。

江华毛尖如何保存

1、铁罐的储藏法。选用市场上供应的马口铁双盖彩色茶向做盛器。储存前,检查罐身与罐盖是否密闭,不能漏气。储存时,将干燥的茶叶装罐,罐要装实装严。这种方法采用方便,但不宜长期储存。

2、热水瓶的储藏法。选用保暖性良好的热水瓶作盛具。将干燥的茶叶装入瓶内,装实装足,尽量减少空气存留量,瓶口用软木塞盖紧,塞缘涂白蜡封口,再裹以胶布。由于瓶内空气少,温度稳定,这种方法保持效果也较好,且简便易行。

3、食品袋储藏法。先用洁净无异味白纸包好茶叶,再包上一张牛皮纸,然后装入一只无空隙的塑料食品袋内,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出,随即用细软绳子扎紧袋口取一只塑料食品袋,反套在第一只袋外面,同样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压在用绳子扎紧口袋,最后把它放进干燥无味的密闭的铁桶内。

4、低温贮存法。江华毛尖装入密度高、高压、厚实、强度好、无异味的食品包装袋,将江华毛尖贮存的环境保持在5摄氏度以下,也就是使用冷藏库或冷冻库保存江华毛尖。

茶树生长的地质体土壤类型

(一)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

本类分布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均属上乘,湖南省内名茶皆产于此,按岩石形成时代又可分为两类。

1.冷家溪群含凝灰质变质碎屑岩黄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省内临湘、岳阳、长沙、株洲一带(图3-10),是我省绿茶、红茶产区,以其质量好、产量高著称于世,其中不乏名茶。

(1)君山银针

君山又名洞庭山,是洞庭湖的明珠。君山东西长1km,南北宽0.7km,山体呈椭圆形,面积1443亩,有大小72座山头。

君山茶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1400多年前初唐盛世,但是据考证,在唐宋到明代中叶的名茶史料中,都无“君山茶”记载。直到明嘉靖、万历年间(16世纪)才有人在君山种茶数亩的记载;到清乾隆26年(1762年),君山茶品质推为湖茶第一;同治《巴陵县志》载“君山贡茶,自乾隆46年始,岁贡18斤”;嘉庆年间万年淳在《君山茶歌》中说“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岩缝石隙露数珠。春来长在云雾中,种出味香那易识,造化珍重供玉食”。君山的岩石是震旦系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构成的,故长在岩缝石隙中的茶树是以其为成土母岩的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中。

图3-10 湖南冷家溪群变质岩黄红壤茶叶种植区及名茶分布略图

君山银针含可溶性总糖2.57%,咖啡碱4.07%,灰分4.95%,氨基酸4.30%,儿茶素17.56%,水可溶物总量38.77%。将茶叶泡入杯中,芽身芽蒂汲水后,继而徐徐下降,后竖于杯底,似春笋出土,一起一落,水光芽影,浑然一体,使人赏心悦目;内质香气清郁,滋味甘醇甜和,叶底黄亮匀厚,茸毛清晰。因此1955年参加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览,以“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并赞为“茶盖中华,价连天下”。以至目前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北京市文联共同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选中,作为“黄”的代表。

照片3-10 君山岛基岩为震旦系、冷家溪群浅变质岩

(2)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产于岳阳县北港,它在唐代已出名,被列为贡品,称“邕湖含膏”。清同治《巴陵县志》载“邕湖诸山,出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邕湖是今之南湖,湖之东南诸山系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水陆交错,极宜植茶,故自古以来就有名茶产出。

北港毛尖属散形黄茶类,外表呈金,毫尖显露,冲泡后水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悦,滋味醇厚回甘,芽状叶肥,嫩黄似朵,1987年在全省名茶评比中被评为全省名茶。

(3)高桥银峰

长沙县从高桥、范林到金井,沿金井河(捞刀河之上游)为冷家溪群浅变质岩,广种茶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仅高桥一带就有48家茶庄。2006年5月23日《长沙晚报》报道,高桥镇邹广宇家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兴祥茶号”金字招牌,专家鉴定至少有150多年历史(照片3-11),当时所产茶叶商船经捞刀河通湘江直达武汉、上海口岸。高桥银峰即是在此产茶带上由湖南茶叶研究所于1959年创制出的名茶,经商业部茶叶局及有关单位鉴评,一致称赞高桥银峰品质优良,可列为名茶;其成分水溶物达45.42%,含矿质灰分4.99%,咖啡碱4.27%,可溶性糖2.56%,儿茶素11.48%。该茶外形条紧细卷曲,白毫茸然,似银装素裹,内质汤色清蝗,香气高悦持久,味鲜嫩纯目,叶底嫩匀明亮,饮后确能“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饾饤眼不茶”,令人神清意爽,精神焕发。故在19年农业部西安全国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

(4)井红碎茶

金井红碎茶与高桥银峰都产于冷家溪浅变质岩衍生的红壤上。茶叶外形乌润,茶汤红亮,滋味鲜爽浓强,叶底红艳,在多次省部级评比中,质冠群芳名列榜首,1984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评为国优,获银质奖。

2.板溪群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砂岩黄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安化、桃江、沅陵、古丈、会同等县,在地质学上据其岩性对比,将该区称为岳阳—怀化小区(图3-11),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质板岩、含砾砂岩条带状板岩,由于其中部是以紫红色为主的浅变质粉砂质板岩和砂质板岩,故将该区的板溪群俗称为“红板”(照片3-12)。

图3-11 湖南板溪群紫红色变质岩黄红壤茶叶种植区及名茶分布略图

“红板”以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砂岩衍生土壤种植的茶树,茶叶产量高、质量好,现知有多种名茶,如碣滩茶、古丈毛尖、狮口银芽、大庸毛尖、官庄毛尖、安化松针等,这类茶叶其芽叶肥壮,叶色黄绿,持嫩性好,制成的绿茶白毫显露,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光润耐冲泡。

照片3-11 邹广宇捧祖传双面刻金字招牌

照片3-12 古丈县板溪群紫红色板岩和砂质板岩

该类型分布区是我省绿茶、红茶主要产区,其中安化、桃江年产茶超过5000吨,成为省内著名产茶大县。

(1)古丈毛尖

古丈是湖南产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区之一。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武陵七县就包括古丈;东晋裴渊的《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山多茶树。”无射山在今泸溪、沅陵、古丈交界处《;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杜佑《通典》载有“溪州土贡茶芽,灵溪郡土贡茶芽二百斤”。溪州、灵溪郡即今永顺、保靖、龙山和古丈县。以上史料说明,古丈产茶有近1600余年历史(照片3-13,3-14)。

照片3-13 古丈河西镇白鹤湾出土的茶灶炊具

照片3-14 据说有300年树龄的“茶树王”

古丈虽然产茶历史悠久,但1949年前夕,名茶竟一度无人问津,全县植茶稀稀落落只有719亩,产量99公担。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将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以茶作为古丈的标志(照片3-15)。到19年,全县茶园已发展到13000亩,产茶2000公担以上,其中尤以古丈毛尖最为有名(照片3-16,3-17,3-18)。

古丈毛尖古为贡品;1957年出席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出;1982年、1983年、1986年分别被商业部、外经部、农业部评为总优名茶;1985年获湖南省“名、优、特新产品芙蓉奖”;1988年在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1年《中国食品轻工业十年新成就展示会》“优秀新产品奖”。古丈毛尖远销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地,窨制成的古丈毛尖茉莉花茶更是香飘万里,饮誉海风外。

照片3-15 县城中一座雕塑,茶是古丈的标志

照片3-16 袁隆平称古丈毛尖是中国名茶

照片3-17 狮子口茶园

照片3-18 狮子口茶园的“银针”

古丈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m的山坡,土壤母质多为紫色板岩,含磷高;古丈毛尖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细,秀而稍直,色泽翠绿,白毫满披,香气高悦,滋味醇爽回甘,尤耐冲泡,叶底嫩匀明毫,含氨基酸3.14%,咖啡碱4.51%,茶多酚27.11%,儿茶素类13.72%,水溶性物总量38.18 %[13]

(2)碣滩茶

碣滩茶产于湘西古属辰州府沅陵县碣滩茶场,因茶场坐落在沅水江畔的碣滩山上而得名。碣滩山为板溪群紫红色板岩、砂质板岩组成,土质肥沃富含磷、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叶质嫩软,芽茸甚多(照片3-19,3-20)。

照片3-19 碣滩茶种植在紫红色板岩土壤上

照片3-20 碣滩茶园(山下为沅水,现为五强溪水库)

碣滩茶种植最早见于西晋《荆江土地记》,所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王威廉考证,沅陵碣滩就包括其中。相传1300多年前,唐高宗第八子李旦被武太后(则天)贬至辰州,与胡凤姣产生了爱情。李旦后来回京做了皇帝称睿宗,胡凤姣受诏进京,由辰州泛舟顺沅江而下,途经碣滩,品尝了碣滩茶,甚觉甜醇爽口,择其上者带回京城,备受文武百官赞赏。此后指令碣滩广壁茶园,官府监制把上品纳为“贡茶”,据传此时碣滩茶已进入日本。因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还向周总理打听碣滩茶。

碣滩茶之有名在沅陵县志《唐·陆贽翰苑集序》有清楚的记述:“邑中产茶处多,先以碣滩产者为最,……报先摘者则为毛尖,今且以之充土贡产矣。”

碣滩茶形、色、香、味俱美,外形紧细卷曲,锋苗秀而,白毫显露色绿润,冲泡后能“三起三落”,宛如游龙戏虾,汤色黄绿明亮,有毫浑,香味鲜爽甘醇;更为奇特之处是近怀者因香浓不间其香,远怀者倒倍觉芬芳;当地民俗,不仅以茶当酒款待客人,而且作为除痰去病、益寿延年之佳品,家家必备,人人皆饮。有人赞颂“形若碧云茸若霜,巧夺天工芽中藏;清汤绿叶醉人眼,越夜长留齿颊香”,故1981年在湖南省名优茶评选会上被评为“名茶”、1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质茶”,到1991年连续8届被评为省名茶。

(3)官庄毛尖

唐陆羽《茶经》中引东晋《坤元录》云:“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官庄即属此区域内。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出在官庄附近的黄金坪,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

官庄毛尖产区林深谷幽,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紫红色板页岩土壤肥沃,是湖南出产优质茶的重要产区。官庄毛尖外形条索紧细微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完整,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晶莹绿亮,滋味浓爽,经久耐泡,叶底嫩匀明净;含茶多酚23.42%、氨基酸2.26%、咖啡碱4.91%、儿茶素总量15.73%、水溶性物总量37.62%;1981年、1982年连续两届评为省优名茶。

(4)安化黑茶

黑茶生产始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在有关奏章中就提到了黑茶。最早生产黑茶是四川,是由绿色茶做色后蒸压而成;湖南黑茶生产在四川之后,由于四川黑茶产量有限,而湖南黑茶产量大,价格低廉,于是在16世纪四川黑茶逐渐为湖南黑茶实际上是安化黑茶所代替。

安化黑茶是由特殊制茶工艺生产的茶叶,据传有两种方法:一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二是清道光初年一张姓晋商和安化黄沙坪当地制茶师傅花费数年工夫研制而成。总之采制工艺十分讲究。

黑茶的茶叶原料采摘于资江两岸雅沙垃、黄沙坪、溪州、江南、小淹等村镇崇山峻岭的浅变质碎屑岩土壤之茶园(照片3-21),有的还是次野生茶园(多年无培管)。

黑茶中有一种叫“千两茶”者,它是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筒形的篾篓中,筑造成高147cm,直径20cm,重约37kg,将其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约50d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内,再进入长期陈放期,陈放越久,质量越好,品位越佳。据说1953年生产的“千两茶”,专家估价48万元,在电视台上播出(照片3-22~3-25)。

3.震旦寒武系浅变质砂质板岩、板岩和砂岩红壤类型

主要分布在湘南的桂东、汝城、江华等县,是省内红茶、黑茶产区,其中如江华毛尖、五盖山米茶等也是省内很有名气的优质茶叶。

照片3-21 安化黑茶茶园

照片3-22 安化千两茶

照片3-23 安化千两茶

照片3-24 身价数十万元的1953年生产的千两茶

照片3-25 电视台播放1953年千两茶的专家价估

(1)五盖山米茶

据明《万历郴州志》记载:“五盖山东州东南三十里,周围百八十里,有五个山峰耸之常年时有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全山总面积20余万亩,广布野生茶树,产茶丰富,品质优异,据清嘉庆《郴县县志》记述“茶,郴属均产,以五盖为佳也”,其中以海拔1000~1400m的碧云庵、万惠庵、两江口一带所产为冠。

五盖山茶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当时多系清明时采摘“未”的嫩芽制成。相传所制茶叶“一升茶有一升米重”,故称米芽。

五盖山米芽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匀称,色彩银光隐翠,全系芽尖,茸毛贴身,内质姨香持久,汤色清澈,滋味鲜而甘醇,叶底嫩而明亮。产品经湖南省名茶评比,被誉为湖南名茶中的“明珠”。

(2)江华毛尖

属我国历史名茶,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1779年)前后,江华毛尖主产于县境东的大圩区猫仔冲一带,以后发展到两岔河上游河路口一带的云雾山腰和溪谷之旁。

江华毛尖外形条索肥厚,紧结卷曲,白毫显露,内质汤色晶莹,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甘爽,叶底嫩绿;含茶多酚27.40%、儿茶素总量13.29%、咖啡碱4.37%、氨基酸4.01%、水溶物总量45.30%。1987~19年连续三年获“湖南省名茶奖”。

(二)碳酸盐岩土壤类型

湖南省碳酸盐岩的地质时代主要为泥盆纪至二叠纪,其地层分布在湘中、湘南广大丘陵地区,所衍生的土壤为红壤;此外在湘西也大片出露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所衍生的土壤为黄壤。在上述地区多种植茶树,但大片茶园分布则是在土层厚度大、脱钙化作用彻底的红壤和黄壤区域,如湘中邵东宋家塘、娄底万宝、涟源茶园山等地,多有正规茶场生产,故产量在湖南省内占有重要地位,是主要的红茶产区,但是质量平平,现未见有优良茶叶品种报道。

(三)紫色碎屑岩(红层)土壤类型

紫色碎屑岩土壤类型省内分布广,少有茶叶种植,尚无名茶产出报道,但是江西武夷丹霞地貌之紫红碎屑岩土壤类型中有国内外闻名的“乌龙茶”(照片3-26、照片3-27)。

照片3-26 武夷山景区中的乌龙茶茶园

照片3-27 武夷山的茶文化

(四)第四系红土土壤类型

第四系红土土壤类型湖南省内分布较广,但多处于平地丘岗,沿洞庭湖周边及河流阶地分布。所产名茶甚多,有的在历史上就是名茶,有的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辟茶园逐渐发展创立名牌的,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1)君山银针、君山毛尖

前述君山银针时,根据“岩缝石隙露数株(茶树)”,认为君山茶是种植在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中,但后来的《茶经》对君山茶的记述中,谈到君山大小72个山头全种有茶,直至现在仍如此。这72个山头全是“泥沙质,透水力很强,降水向下渗透,将水储存在数十米厚的细砂土层中,下面又有透水能力不强的岩石作底板,茶树就生长在这个地下水水库之上”[13]

据第四纪地层学研究,数十米的细砂土层是第四系晚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照片3-28)。晚更新世红土是风成的,唐代方千诗《题君山》有“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句,此句与君山第四系晚更新统风成砂,虽然是偶合,但也似有道理。

照片3-28 君山第四系晚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上的茶树

从已有资料看来,君山银针的茶树种植环境有三点是很清楚的:一是浅变质碎屑岩土壤类型;二是第四系更新统红土土壤类型;三是茶树春来长在云雾中。

(2)洞庭春

洞庭春茶产在濒湖丘陵地段的岳阳黄沙街,茶园面积2400亩(照片3-29,3-30),以成土母质第四纪中更新世红土衍生成的红壤。

照片3-29 洞庭春茶叶

照片3-30 洞庭春茶园

洞庭春茶系著名茶叶专家、全国农业劳模刘先知、肖玲夫妇研制而成的名茶,形美质优,外形条索紧结微曲,肥硕匀齐,白毫满枝,内质香气鲜浓特大,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清澈明净,叶底嫩绿明亮。经农业部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其内含物丰富,各项卫生指针均符合国家标准,被定为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国首相一级的礼金。因此,1985年参加南京全国名茶评比会,被评为全国十一大部级名茶之一;1990年在广州国家级名茶评比会上,以总分102.33名列全国第二,获国家银质奖;曾四次获部优、五次获省优金奖,被誉为湘北第一有机茶。

(3)东湖银毫

东湖银毫是湖南农业大学(原湖南农学院)实验农场茶园实行科学种茶,在第四系中更新世红壤丘岗上培育的名茶。该茶具有色碧绿,毫闪光、鲜嫩澈、汤清澈味醇爽形优美的特点。据分析,含氨基酸4.54%,叶绿素0.162%,茶多酸19.00%,1981年、1982年、1985年参加三届湖南名优茶评比,连续获得省名茶称号。

(4)兰岭有机茶

湘阴县六塘乡兰岭产绿茶,早在14年前成立了湖南兰岭茶叶责任有限公司,由它建立了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茶,主要在第四系中更新世红土丘岗开群茶园1万余亩(照片3-29);同时创建了兰岭茶叶生物防治研究所,各个生产环节实行“有机化”管理,不施农药、化肥;创立了有机茶品牌,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国家有机食品以及德国BCS 有机食品的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唯一进入美国超市的有机绿色食品。1998年同志喝了兰岭茶后,连声说“好喝,好喝”(照片3-31,3-32)。

(5)其他

长沙县大渔茶园(照片3-33,3-34)、汨罗天马山茶园、浏阳淳口茶园、汨罗天井茶园(照片3-35)、茶陵洣江茶园(照片3-36)等都是在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红土土壤类型上培植的茶园,都有省优部优名茶产出,有的历史悠久。如茶陵洣江所产茶叶,早在南北朝的《茶陵图经》中就提及“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茗焉”;1871年的《茶陵州志》记载:“景阳山在州东,接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界一名茶山,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景阳山名茶山,从景阳流经茶陵的一条水,称洣水,又称茶陵江,由此可见茶陵洣江一带产茶已有1500余年了。

照片3-31 第四系更新统网纹红土土壤类型

照片3-32 兰岭茶及茶具

照片3-33 长沙县大渔茶场

照片3-34 长沙县大渔茶场第四系网纹红土土壤剖面

照片3-35 汨罗市天井茶场第四系网纹红土土壤剖面

照片3-36 茶陵洣江茶场

文档

江华毛尖介绍

江华毛尖是一种产自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绿茶。它是永州市重点保护的传统名茶之一。江华毛尖的制作以手工为主,采用嫩叶、肥壮、带芽叶,经过蒸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江华毛尖的外形呈卷曲形,芽叶匀整,毫尖直立。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幽,口感甘醇回甘。江华毛尖的特点是品质保持较为稳定,不易变质,保存期较长。江华毛尖被誉为湖南茶之王,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茶叶评比大奖,是中国名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