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的其他释义是: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丞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丞相详细内容】
丞相chéngxiàng。(1)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丞相[chéngxiàng]⒈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英primeminister;
二、国语辞典
职官名。秦汉以后辅佐天子的最高行政。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历代时设时废,或改易其名,明洪武十三年后不复设置。丞相[chéngxiàng]⒈职官名。秦汉以后辅佐天子的最高行政。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历代时设时废,或改易其名,明洪武十三年后不复设置。英语themostseniorministerofmanykingdomsordynasties(withvaryingroles)?,primeminister法语premierministre
三、辞典简编版
古时辅佐天子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秦汉以后设置,明洪武十三年后废置。 【造句】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来担任丞相,因此缔造了清明的政治。
四、其他解释
官名。秦悼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始皇时称相国。汉初亦置相国,后改丞相。后汉废丞相,而以三公综理众务。献帝复置丞相。魏改丞相为司徒,又置大丞相及相国。南北朝时并相因习,或为丞相、或为相国,多非寻常人臣之职。唐废。元时于中书省,行中书省并置左、右丞相。明初犹然,后不复置。《史记·秦本纪》:「悼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事物纪原·师保辅相部·丞相》:「《史记·秦本纪》:『悼武王二年,初置丞相。』盖三代三公之任也,今侍中令仆射皆其职尔,故今亦以为称。应劭曰:『丞者,承也。相,助也。』商鞅书〈定分篇〉云秦孝公问法令于鞅,鞅有丞相置一法官之语。则丞相之置,己见于孝公时,非悼武王始特置之也,大抵秦所建官云。」
五、关于丞相的词语
六、关于丞相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