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思路是这样子滴:首先弹出消息框其实就是一个div层,页面加载完了以后我们应该通过CSS把div层定位到页面右下角的下方,并且把他隐藏起来,然后当我们点击页面中的按钮的时候就触发动画函数,div层开始从下往上升,在这里我们为了增加视觉感,在上升的过程中有透明度的渐变,然后div层中有一个关闭按钮,点击后又触发另一个动画函数,div层就往下降,如此而已,思路想好了以后就正式开始代码的编写工作,以下是我test.html的源码:
代码如下:
function fun() { /* 弹出框从下往上慢慢升起,其中还包括了透明度的变化 */
$("#pop").css("display", "block");
$("#pop").animate({
bottom: "16px",
opacity: 1
},1000);
}
function fun2() { /* 弹出框从上往下降下去 */
$("#pop").css("display", "block");
$("#pop").animate({
bottom: "-150px",
opacity: 0
},1000);
}
script>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Firefox以html为页面的根元素,而IE以body为根元素。你设置了body为1800px高,但是在Firefox中,html元素的高度仍然是0,因此你的div#pop,实际上起点是最上面。
修改方法很简单,增加一条CSS设置即可:
html{
height:100%;
}
这样,一开始的时候,html的高度充满浏览器窗口,pop就到底下去了,效果和在IE中完全相同。
所以搞JS,CSS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一定要把CSS搞的非常清楚。
下面是最终源码:
代码如下:
function fun() { /* 弹出框从下往上慢慢升起,其中还包括了透明度的变化 */
$("#pop").css("display", "block");
$("#pop").animate({
bottom: "16px",
opacity: 1
},1000);
}
function fun2() { /* 弹出框从上往下降下去 */
$("#pop").css("display", "block");
$("#pop").animate({
bottom: "-150px",
opacity: 0
},1000);
}
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