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道的基础解释是: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
志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志道详细内容】
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
二、引证解释
⒈有志于道。引语出《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汉武内传》:“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饿虎,忘躯破灭,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无忧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施主虑闕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⒉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引《国语·晋语三》:“志道者勿忘,将及矣!”韦昭注:“志,识也。及,至也。勿忘此占,言祸将至也。”
三、网络解释
志道志道指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四、综合释义
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汉武内传》:“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饿虎,忘躯破灭,蹈火履水,固於一志,必无忧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施主虑闕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国语·晋语三》:“志道者勿忘,将及矣!”韦昭注:“志,识也。及,至也。勿忘此占,言祸将至也。”志道[zhìdào]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关于志道的成语
六、关于志道的造句
1、一个合格军人的五种境界:知识,智慧,责任,意志,道义。现在大部分都在知识这一层面上!
2、任逍遥仰天长笑,充满惺惺相惜之情,畅舒一口蕴在心中的豪情壮志道。?
3、“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
4、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
5、诚信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凝结,是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统一。
6、刘武直起身子,负手而立,踌躇满志道:“那个时候,我的地位也没有今天这样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