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的相关诗句是:道不拾遗户不关。
道不拾遗的拼音是:dào bù shí yí。注音是:ㄉㄠˋㄅㄨˋㄕˊ一ˊ。词性是:成语。
道不拾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道不拾遗详细内容】
⒈谓路有失物,无人拾取。古时用以形容刑法严峻或民风淳厚。引《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北史·厍狄士文传》:“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朱源做了三年县宰,治得那武昌县道不拾遗,犬不夜吠。”《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七:“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二、网友释义
道不拾遗,汉语成语,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三、成语词典版
01.《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源)02.唐.司空图〈解县新城碑〉:「人皆知耻,道不拾遗;视礼法之率由,信恩威之并济。」
四、典故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五、关于道不拾遗的词语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道不拾遗 道无拾遗 涂不拾遗 路不拾遗 不拾遗
六、关于道不拾遗的造句
1、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2、西汉黄霸任颍川郡太守,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吏治清明,道不拾遗,皇帝因此下诏称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3、义欣随宜经理,境内安业,道不拾遗,城府完实,遂为盛籓。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5、现在村里连联防队也没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对他们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6、又称当时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男女按礼分路而行,牛皮吹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