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 Koa 的中间件机制(源码分析)
阅读源码,化繁为简,我们看看 koa 的中间件系统是如何实现的。
class Application extends Emitter {
constructor() {
super();
this.middleware = [];
},
use(fn)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callback() {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return function(req, res) {
return fn(ctx);
};
},
listen(...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
好了,精简结束,一不小心,去枝末节,最后只剩下不到 20 行代码。
这就是框架的核心,简化后的代码非常清晰,有点不可思议,但核心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先分析以上代码做了什么事。
你一定对中间的 compose 方法很好奇,初此之外的代码都容易理解,唯独这个 compose 不太知道究竟做了什么。
其实, compose 就是整个中间件框架的核心。
compose 之外,代码已经很清楚的定义了
而 compose 方法做了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核心源码 compose
先上码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return function(context, next) {
// last called middleware #
let index = -1;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我试图去简化一下这个方法,但方法本身已经足够简洁。
代码很简洁。
通过 next()传递 实现中间件调用, 结合 Promise 采用 递归调用 的通知机制。
看图

这种形式的控制流让整个 Koa 框架中间件的访问呈现出 自上而下的中间件流 + 自下而上的 response 数据流 的形式。
Koa 本身做的工作仅仅是定制了中间件的编写规范,而不内置任何中间件。一个 web request 会通过 Koa 的中间件栈,来动态完成 response 的处理。
koa 在中间件语法上面采用了 async + await 语法来生成 Promise 形式的程序控制流。
总结
koa 是非常精简的框架, 其中的精粹思想就是洋葱模型(中间件模型), koa 框架的中间件模型非常好用并且简洁, 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 一旦中间件数组过于庞大, 性能会有所下降,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与业务场景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