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节有吃饺子、巧果、巧酥等风俗。1、吃饺子是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2、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3、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或巧酥。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伤害屈原的躯体,用竹筒装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发展为吃粽子和赛龙舟两大习俗。人们为了悼念屈原,于是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北方从元旦开始杀猪宰羊,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而南方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在台湾,全家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称为围炉,在藏历新年中,家家要摆上卓索切玛,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
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或者阳历年。
-
中国一共有17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小年、除夕。
-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或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中华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是包含了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其次就是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而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